現實生活的我們在眾人面前避諱談到自己私領域,卻在臉書上,洋洋灑灑地將人生傾瀉而出,人們是越來越「孤獨」或是「不孤獨」,是什麼樣的情感驅使,讓我們在臉書上打開心房,對陌生人解釋自己存在意義?而這究竟是有意義的對話?抑或只是自己對自己的喋喋絮語?
你與臉書朋友的關係究竟是什麼?這關係是否既輕?且薄?又短?你有多少臉書朋友?這些朋友你最近是否與他們真正對話過?有多少的臉書朋友,是你這輩子從未打過照面?你透過按讚的動作,尋找著對方的認可?還是對自己的肯定?多少個夜晚,你掛在臉書上,好像經歷了所有事... 但一夜過去,留下的關係卻是什麼都沒有?
當你剛結交一個新朋友時,你是否曾經在臉書上窺視別人的隱私,你跟她的關係彼此還很陌生,但卻見過雙方家長,知道彼此的寵物名字,瞭解對方的喜好,甚至完整學歷與工作經驗?只要滾動稍稍滾動滑鼠,你們即可成為熟悉的陌生人?而這一切豈不是件詭異至極的事情?
我承認,我沈溺於臉書,自從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,隨時隨地可以上網收發E-mail,隨時看著朋友的更新狀態,不知不覺得生活漸漸習慣這種行為模式,漸漸地反覆確認臉書狀態的時間,從一天一次變成一天數次,緊接著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,你甚至將手機帶入廁所,放在床頭,每天睡前以及起床的第一件事,就是確認臉書上朋友的更新動態,只要智慧型手機或電腦,消失在你眼前超過半小時,你就開始焦躁不安,這時候你開始懷疑自己罹患了強迫症,罹患強迫症的人會陷入一種無意義、且令人沮喪的重複想法與行為,好在,你觀察身邊的人,發現許多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跟你同樣的情形出現,於是你安心了,謎之音在你後腦勺說:「掛臉書可是種流行的文化呀」,謎之音給了自己繼續沈迷的理由。
公司會議,超過半數人低頭不時確認智慧手機裡的最新訊息,每個人都異常忙碌,深怕不小心遺失任何一個友人的最新動態消息;私人聚餐,大夥們也迫不及待的拍照打卡,急著向朋友昭告明日排泄物的今日長相;許多人在眾人面前避諱談到自己私領域,卻在臉書上,洋洋灑灑地將人生傾瀉而出,面對著電腦螢幕,我們仿佛是向神父告解般,虔誠地將自己的人生完整道出,伴隨著「去隱私」的「臉書行為」形成,人們究竟是越來越「孤獨」或是「不孤獨」,有一堆朋友的「讚」作陪,是否就是「不孤獨」?是什麼樣的情感驅使,讓我們在臉書上打開心房,對陌生人解釋自己存在意義?而這究竟是有意義的對話?抑或只是自己對自己的喋喋絮語?
況且這其中,尚可能存在著虛假的成分,刻意在臉書上呈現良善美好的一面,刻意維持著自己交遊廣闊的氣度,有些朋友的動態,似乎重點在於塑造自己的形象?我們以為臉書真實?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此誠實!或許另一方也選擇相信這種刻意?加入粉絲團,希望成為明星的朋友,知道他生活裡的大小事情,但其實許多的粉絲團,不也是行銷操作的一部分?刻意營造的七分虛假加上三分真實,此時此刻並不值得大驚小怪?畢竟這原本就是崇拜偶像的時代, 粉絲們期待藉由偶像的動態更新或照片或卡打,得到些許蛛絲馬跡,拉近彼此的世界,透過臉書,世界變近了?但靠近的是虛擬的網路世界?現實生活中,我們依然是熟悉的陌生人?
玩臉書的過程中,有些朋友漸漸看淡這一切,隱身幕後,不再自行更新動態?但他仍是天天上臉書,默默關心著朋友的動態,或是轉而吸收臉書上的資訊共享,卻不再輕易發言。
觀察我的臉書朋友
觀察臉書朋友的發文習慣,其實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。
社會觀察家
有種人隨時轉貼各種消息?不論是政治百態、搞笑影片、藝文資訊,總是不吝的將自己的搜刮立刻轉貼朋友,偶爾加上一兩句的揶揄諷刺的評論,此時此刻,人人都是「社會觀察家」,但在現實生活當中,這類朋友是否真的那麼熱情積極?!
隨時發文者
一種朋友是只要掛在臉書,「隨時發文者」,不論大小雜事,拉哩拉雜都可以更新,於是你被迫知道他幾點起床?照三餐問好?今天購物買了什麼?跟男友吵架發生啥事?所有你想知道跟不想知道的,你通通都避不了。
呢喃者
神神祕祕的「呢喃者」,這種朋友,會突然在臉書上丟出一兩句耐人尋味的話,例如:我好想死...;這世界是否沒有明天?無止盡的墜落吧!一開始常被這種朋友嚇個半死?好吧~後來發現,他只是想裝憂鬱,那就由他去吧。
按表操課者
把臉書當日記,有朋友會在一早PO出當天的行程,「按表操課者」,一抵達既定行程,立即打卡昭告天下,把臉書當成日記,只是以前日記是寫給自己的隱私記事,把PO臉書當寫日記,將私人活動通通攤在陽光下,則帶點公開出席活動的意味。
一律按讚者、潛水者
「一律按讚者」以及「潛水者」,這兩類的人通常絕少發文,按讚者,這類朋友或許是基於觀眾認同心態,只要看過動態,隨手按個「讚」,表示我看過囉,這類朋友堪稱最佳人氣粉絲推手。還有始終不聞其聲、不見人影的潛水者,哪天他突然浮出水面,回應你的動態,你還真嚇了一跳!也才恍然原來這無影忍者朋友一直存在臉書的世界呢?!
自拍者
「自拍者」,隨時更新自己的美膚照片,採用的角度,必是下過一番苦心研究,小臉大眼楚楚動人,一登出立刻引來朋友的讚嘆:太美了、好萌、臉好小,超正,總而言之,人人在臉書上,隨時可以成為人氣美女。
好吧!我的臉書朋友,看了千萬不要對號入座,雖然我就是在說你!
有時候你會忘了,你究竟是在跟誰對話?有時候,可能,你只是想跟自己對話!
臉書畢竟跟部落格不同,更新動態只消一下子就便淹沒在文字海中,許多朋友一天內更新動態的資訊高達五次以上?隨時update自己的最新動態,是有這麼急切想要傳達自己嗎?你究竟是想跟誰對話?有時候,可能,你只是想跟自己對話!甚至在選擇開放權限時,你也會遲疑一下,最後僅選擇對自己開放,或是悄悄刊登又悄悄刪文。在虛與實之間?將帶動「孤獨」、「疏離」、「流動」、「隱私」、「窺視」等關係?陷在臉書裡的我們,即使看穿一切,卻又心甘情願的身陷其中。
但不可否認的,臉書真的很便利,不管是主動或被動的更新動態,營造出讓人仿佛在臉書界很活躍的印象,即使在現實世界裡,其實是沈默寡言的性格,在臉書上又是另一個化身,但這也是部分的自我,只是尷尬的是,當人們真正面對面時,你們熟悉彼此的最新動態,卻突然間一時語塞,不知從何聊起!
近來美國和挪威兩地的研究人員紛紛提出類似研究,指出使用臉書會啟動腦中的「反饋機制」,得到類似進食、賺錢或性愛的滿足感,這滿足感也太不可思議了吧,所以光玩臉書就可以不吃飯?不上班?不性愛?但這也可解釋為何高達8成5的現代人都出現程度不一「臉書上癮」的狀況。
根據調查,平均每個人在臉書上僅有跟21%的朋友互動過。
心理學家Cecilie Schou Andreassen在臉書研究報告中也指出,有焦慮感或人際不安全感的人比較會在臉書上使用成癮,他們太內向,面對面時不敢說話,喜歡在網絡世界的互動。她進一步指出,條理分明、有企圖心、外向的人也可能是熱衷臉書的使用者,但較不會成癮。
美國《廣播和電子媒體期刊》6月刊登了一項研究報告也指出,美國人平均一個月會耗費8個小時在臉書(Facebook)上,報告裡解釋該現象的成因:受眾或者臉書用戶並非被動地,而是主動地使用社交媒體來滿足他們特定的需求。換句話來說,如果我們無聊了,我們使用社交媒體來娛樂自己;如果我們在尋找某些信息,我們在社交媒體上與人互動來獲得所需信息。這份研究還認為,我們使用社交網絡是為了治癒一個很微小的病痛——無聊。除了能滿足我們的娛樂需求,臉書(Facebook)提供的人際交流和自我表達也深深地吸引著我們。 --------------引用網路資料